久聞皮皮(賴育立)老師大名,終於有機會聽到本人的講座,內容非常豐富,很有收穫,來紀錄一下。
#大人往哪邊稱讚 孩子就往哪邊努力
老師一開始就問,如果孩子拿了一張畫給我們看,我們說
「哇~你畫得好像好厲害哦!」背後代表什麼意思?
孩子可能會覺得
「原來畫得很像才是好?」
但是畫很像真的是重要的嗎?
還沒有照相機的年代,畫家的確曾經在追求「畫很像」這件事,但自從有照相機問世的時代開始,畫家追求的已經不是畫很像,而是更多元的方向。
不要再稱讚年幼的孩子畫很像,要依據孩子的狀況鼓勵孩子,例如平常害怕畫錯的孩子,就可以鼓勵他「用色好大膽、好奔放喔」「好有創意喔」「你好會想像喔」「作品好有感情喔」「想法好獨特」「自己想的故事好有趣喔」,平常大剌剌的孩子就可以鼓勵他「你好仔細喔」「你好認真畫」「這次好細心喔」,看見孩子的努力和進步。
#5到9歲是孩子作品富有生命力的巔峰
因為小肌肉和大腦發展的限制,5歲前孩子還處於圓圈、直線相間組合時期,5歲後開始能把想法感受更具體的表達,9歲後則是開始發展精細仿真的時候,也容易受外界影響,沒辦法這麼自由自在毫無顧忌的創作,5-9歲的孩子他們會把感受畫進畫裡,也因此畫作最富有生命力的時期。
#視覺型與感覺型的孩子
大概有5成比例是視覺型的孩子,通常會把眼睛看到的所有畫面都紀錄下來,他們注重線條,有時候他們甚至不喜歡塗顏色,就是用一隻筆畫很多的細節。
感覺型的孩子大約佔3成左右,他們通常不是那麼在意線條,他們常常不需要打稿,就能用很多顏色畫出很豐富的東西,但他們有時候就是不會把畫塗滿,或是會超出界線那樣。
所以,畫畫其實沒有好壞對錯,就是孩子發展的不同、喜愛表達的方式不同,不需要比較,不需要建議,所以
「大人要做的不是教孩子畫畫,而是幫孩子建立軌道」
#只會畫火柴人的大人很可能是受傷的孩子
很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因為畫不好,覺得自己不會畫畫,於是不敢再畫,因此無法往前進展,就停留在中班、大班那個由圓圈和直線構成的時期,不是沒有救,如果要進步,就還是要大量的畫,才能跨越。
#從孩子的畫去看孩子的內心世界
最後老師講了很多跟顏色和內在感受的顏色心理學,所以他後來看孩子的畫,常常第一眼是去看「黑色」的部分,通常黑色就是代表內心恐懼、害怕、生氣的地方。
/
整理完發現老師真的講很多耶,而且提到得內容都和正向教養的理念和引導方式一樣,像是「鼓勵孩子的進步」、「欣賞每個孩子不同」。
其實在哥哥還小的時候有接觸過寶寶塗鴉一小段時間,後來大班開始,經由朋友介紹,到了「蘇荷美術」上啟蒙班,也聽過大金剛老師的分享,其實他們的理念都是差不多的,就是要我們去欣賞孩子的畫,而不是只看見孩子「畫得像不像」。
很推薦蘇荷美術的啟蒙班(全台好像都有教室)他們設計好了一套啟蒙課程,老師和孩子在裡面上課,然後家長要在外面「聽課」,用影片播放的方式播出林千鈴館長的講座,教家長如何欣賞孩子的畫,然後如何引導孩子,每次上課就聽一小時,印象至少聽了8次還10次,我覺得非常棒啊,我對幼兒美術教育的深入認識就是在蘇荷學到的,如果沒有學過一定不懂,會用我們以前的標準「畫很像」去評斷孩子,但是上完課之後就會發現,原來孩子的每一幅畫都這麼特別啊,這你要大人畫還畫不出來,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拿畢卡索的立體畫出來,有些作品是側臉但是有兩個眼睛,問我們孩子是不是也常這樣畫?或是畫側面看的一台車有4個輪子(實際上應該只能看到兩個輪子),這就是立體派的畫法,老師清楚的解析那些大師的繪畫發展,一開始他們也是非常厲害很會畫,但是在展現技法過後,後期的作品其實是朝向年幼孩子的藝術境界,所以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畫畫天才,是我們大人不懂,才用侷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畫。
皮皮老師因為從畫裡及時發現了很多孩子的狀況,老師也覺得應該推廣到國小老師和家長,讓更多人瞭解孩子,如果沒機會聽到皮皮老師的演講,可以看看老師《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》的書(我還沒看過),或是加入他的臉書社團。
我也非常推薦蘇荷美術的啟蒙班,哥哥和弟弟曾經在兩個不同教室上過課,雖然內容是一樣的,但兩個老師引導的方式不同,可以帶孩子去體驗看看,選擇適合喜歡的老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