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我很少說不可以,所以我的「不可以」大都很有效果,
因為他們會知道我說「不可以」就是真的「不可以」,但有些大一點的孩子玩起來還是會忘記,那就是再提醒他們
教室裡常看到一些充滿好奇的寶寶到處爬走、到處探索,有時候寶寶會抓別人、有時候會去旁邊玩玩插座、翻翻別人的包包、拿別人的水壺、看看教具櫃裡的樂器⋯這些情況下,有些年幼的父母都會很緊張,或許是深怕自己被冠上「沒教好」的標籤,直接跟在孩子身旁試圖阻止孩子,不讓孩子做這些事,其實沒有錯,確實ㄧ歲半以前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「督導」,因為他們經驗有限,督導可以確保他們安全、確保他們在還沒辦法控制力道時,不讓自己和別人受傷。
不過,在說不可以之後,#請記得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 。
▌以下列舉教室裡父母常說不可以的狀況
🔰狀況1
如果今天孩子用手去抓別的孩子的臉
對於一歲半以下的孩子,很多時候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要攻擊,但大人常會誤以為他們是要攻擊別人,他們大多只是想和別人連結,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,所以直接用手去摸或抓別人的臉。
這時候不需要跟他說不可以,也不用跟他解釋太多,可以直接把他們抱走、找其他有趣的東西轉移注意、或是重新正向引導跟孩子說:
「你想要跟姊姊玩嗎?那可以這樣輕輕拍拍姊姊的肩膀」(示範給孩子看,或是抓著他的手去拍拍姊姊的肩膀)
他們會慢慢的學會,下次想跟別人玩怎麼做。
一歲半以上的孩子,可以大概解釋給他們聽為什麼「不可以」,但是不要期待解釋過後他們就馬上懂、而且「一次就會記得」,就像跟老公講東西要放在該放的位置,他也不會一次就記得一樣。
/
🔰狀況2
收樂器時孩子用力用丟的
孩子很多時候是還不會控制力道、也很想試試看用丟的會有什麼聲音、會發生什麼事?
這時候可以跟孩子說要溫柔一點,然後直接示範輕輕放的動作給他們看,直接跟他們說:
「看看誰可以沒有聲音」
如果孩子還是很大力,可以再給他一個樂器讓他再試一次看看:
「剛剛好像還是有聲音,要不要再試一次看看你能不能沒有聲音」
通常孩子到第二次就一定可以,就算不是沒聲音,也一定會比前一次小聲,這時候就要立刻鼓勵他的進步:
「哇!你馬上就學會了」
「我有聽見比剛剛更小聲耶!」
「XX好溫柔哦,謝謝你溫柔的對待樂器」
「XX完全沒有發出聲音耶,太厲害了」
/
🔰狀況3
孩子搶別人手上的樂器
孩子還小的時候,看到別人手上東西就直接拿走是出於本能的反應,因為這個時候他們都還是以自我為中心,建議最好的情況是在孩子還沒出手拿別人手上的樂器時,就先拿其他樂器吸引孩子的注意。
如果孩子已經拿了別人手上的樂器,在歌曲進行中,先拿別的樂器給另外一個孩子,有時候另外一個孩子不會介意(通常會尷尬的不是孩子是大人),等到Play Along結束後,再一次告訴孩子,你知道他想玩,但是不能直接拿別人手上的,要先經過別人的同意,或是拿別的樂器跟朋友交換。
/
有時候父母會陷入
「不是已經講過了為什麼都聽不懂」
年幼的孩子知道你說「不可以」是不行,但是他們發展還沒到,邏輯能力還不足,很多時候是無法真正理解為什麼不行,他只知道你說不可以。
真的不需要糾結有沒有講過,練習
#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咎責 ,不會就再想辦法引導就好。
課堂上,我很少跟孩子說「不可以」,因為我相信他們只是好奇,只是探索,這是一個很棒的能力,孩子在課堂中是被賦予自由的,無論視覺型、聽覺型、動覺型的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活動,寶寶注意力短暫,很容易分心,卻也很容易被我們吸引,只有兩個情況,就是他們飛快奔跑、或是他們爬到鋼琴底下,我會說不可以,我的界線就是「安全」,只有違反安全的界線我才會說「不可以」。
#少說不可以的「不可以」才真正有力量
也因為我很少說不可以,所以我的「不可以」大都很有效果,因為他們會知道我說「不可以」就是真的「不可以」,但有些大一點的孩子玩起來還是會忘記,那就是再提醒他們:
「記得我們約定好不可以做什麼嗎?」
「可以用走的但教室裡不能用跑的」
「想跑跑的話等等下課可以去哪裡跑跑?」
幫助孩子冷靜下來,用啟發式問句讓孩子自己思考,比喊一百次「不可以」他直接把你的聲音靜音有效。
/
ㄧ歲半前的孩子不會「故意」和你作對,也不會因為誰抱習慣了所以才會一直要人家抱,那就是他們的需求,他們天生就是需要與人連結,追求歸屬感。
大一點的孩子的錯誤行為,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吸引你注意或是和你權力鬥爭,多關心陪伴孩子,每天專注的陪伴他們至少10分鐘到半小時(不滑手機不做其他任何事),多給他們一些自由,他們就不需要為了吸引你注意、為了權力鬥爭費盡苦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