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要感覺良好,才能表現良好
正向教養的「積極暫停」不是要懲罰孩子,是要幫助他們冷靜,等到冷靜後,才有辦法用理性思考問題。
積極暫停 讓彼此冷靜
「積極暫停」是我覺得每個家長都應該要學會的正向教養方法,但我發現很多人誤會了「積極暫停」這個工具。
我們都知道,現在很多國家已經明文規定不能「體罰」,也越來越多家長知道體罰長期而言給孩子帶來的壞處,所以很多家庭開始採用「面壁思過」、「坐著在XXX冷靜」等「懲罰性暫停」來替代體罰這件事。
以前多少有聽過有父母會氣到把小孩關在房間、廁所裡要他們反省,但往往就是看到孩子崩潰大哭求饒,造成陰影。我覺得太可怕了,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要這樣,所以我不曾單獨把他們關在一個空間裡要他們去反省。
但哥哥還小的時候,我也曾經做過「懲罰性暫停」,要他坐在某個地方冷靜「罰坐」,還很自豪的覺得我沒有體罰、我沒有破口大罵,而且看起來似乎有用。
直到遇見正向教養我才發現我的出發點錯了。
正向教養的理論是
「孩子要感覺良好,才能表現良好」
但「懲罰式暫停」並不會讓孩子的感覺良好,只是當下他情緒有可能會比較冷靜一點,也有極大的可能會哭更大聲。
我才發現,原來「積極暫停」的目的,不是要「處罰孩子」,而是要幫助孩子「感覺變好」。
這對於被行為主義教養的我們,實在是太大的轉變了,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思維。
「我們到底從哪裡得到這麼瘋狂的想法,認為必須讓孩子有不好的感受,他們才會做的更好?」《溫和且簡單的正向教養》作者簡·尼爾森經典的一段話,我每次看了都會會心一笑。
想像一下,如果今天另外一半、長官、朋友在你犯錯的時候,告訴你「我很討厭你現在的行為,請你現在馬上給我去會議室冷靜,直到你想清楚再出來」你是什麼感覺?
「真是太感謝你的指教了」?
「我迫不及待要表現更好給你看了」?
如果是我應該只會在心裡咒罵他,然後想盡辦法逃離,甚至報復。
孩子也是,你以為他安靜的在反省,其實他只是在想下次要怎麼做才不會被你發現,或是找機會報復你,更可怕的是他乾脆放棄自己,從此之後就按照你的心情做事情(或許你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,你很輕鬆,只要發火孩子就會聽話,但如果以後他遇到不好的人,也會一直按照別人的心情做事情)
所以正向教養的「積極暫停」不是要懲罰孩子,是要幫助他們冷靜,等到冷靜後,才有辦法用理性思考問題。
我們希望彼此都不要在情緒當下解決問題,因為通常事情會越來越糟。
所以其實大人應該要先示範積極暫停,為自己打造一個積極暫停區。
我的積極暫停區通常是浴室或廚房,通常我情緒不好的時候,我會去沖杯咖啡、上廁所或是洗澡,讓自己冷靜一點。
3歲以前的孩子可能還不適合設置積極暫停區,因為他還無法理解積極暫停區的用處,這時候他們的暫停區通常是你的肩膀。哥哥小時候我會陪他一起進房間冷靜,但前提是我自己情緒是好的狀態下。
我家弟弟大概三歲開始就有自己的積極暫停區,他生氣的時候,會自己跑進房間,把門關上,不要我們進去,自己用棉被包住,等冷靜後會自己開門走出來。有時候,會在裡面自己翻書,忘了剛剛還在生氣,我實在覺得很可愛也很有趣。
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:
「我是要讓他反省耶,結果他根本沒有反省還在看書,怎麼可以?」
恩,那你還是掉入行為主義的陷阱。我們相信要先讓他感覺變好了,理性溝通(甚至不用溝通)他才會有好的行為,你一定要相信,不用懲罰,他才有能力可以自我反省。
在家可以陪孩子選擇一個固定位置,佈置一個「積極暫停區」,放入他們喜歡的東西(但建議不要有3c)、布偶、書⋯等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會讓他感覺比較好?並且為這個特別的地方取一個喜歡的名字。(可以參考《傑瑞的冷靜太空》繪本)
在外面,可以陪著孩子離開原本的空間,陪他一起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冷靜後再回去。
記得,下次孩子生氣時,不要用「懲罰式暫停」要孩子「給我去冷靜」(這時候通常是大人需要先冷靜)
而是問孩子(這通常是父母冷靜的時候才有辦法說出來的話)
「到XXX會讓你感覺好一點嗎?」讓孩子知道那個空間不是懲罰他的地方,是要幫助他心情變好的地方。
把眼光放遠,我們的目標是在培養一個有自信、為自己負責的孩子,眼前的聽話乖巧不是我們長遠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