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定下合理界線,溫和且堅定執行
溫和不堅定,是寵溺;堅定不溫和,是嚴厲
過猶不及,太嚴格、太寵溺、太忽略,長期而言對孩子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,「溫和」且「堅定」需要並行,溫和是尊重孩子,堅定是尊重自己。
正向教養師訓時我們操演了一個情境:
「有個孩子在行駛的捷運上故意不握把手,把手放開,媽媽看到很緊張」
當時我扮演孩子,另一個人扮演媽媽。
第一次媽媽用不確定的口吻和眼神說:
「哥哥,你這樣不扶把手很危險,快點扶著」
「不要,我要當超人」
「哥哥,快點扶著好嗎?你這樣可能會飛出去撞到旁邊」
「可是我想試試看沒扶著會怎樣樣」
媽媽當下不知道應該要怎麽做,才能符合正向教養的原則。
當時聽到那位扮演媽媽的語氣和看到媽媽的眼神,是懷疑不確定的,扮演孩子的我就莫名的會有一種想試探的感覺,看看我一直說不要她會有什麼反應。
其實孩子就是這樣,很多時候他們不是故意挑釁你,真的是他們生活經驗沒有這麽豐富,不像我們大人很清楚的知道沒扶好很可能會飛出去,但他們不知道,所以分不清楚界線在哪裡也是正常的事。
然而這個時候,如果我們用不確定的口氣、帶著不堅定的眼神,我們肢體表現出來的訊息就是「其實我也不確定這樣做對不對」。記得嗎?學齡前孩童對於非語言訊息比語言訊息更敏銳,所以即使我們嘴巴上說「不行」,但因為表現出不確定的口氣和眼神,他們很容易就能夠感受到「不確定」,會誘使他們去測試看看底線在哪裡。
「你傳達給孩子的非語言訊息,比你說出的話語還要有力量。」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》
如果是我遇到以上的狀況,我不會問孩子扶著好不好,我會直接告訴他「請你扶好,因為沒扶好會摔出去」;如果他不要,我會直接拉著他的手扶好把手;如果他執意要把我手甩開不扶,我會再告訴他一次為什麼要扶,問他要我陪他一起扶,還是要他自己扶?通常我們用「溫和」的態度,耐心的解釋原因給他們聽,他們會願意配合。我認為,這種安全的事是我的責任,我不會妥協,也不需要討論要不要,但我會讓他知道為什麼我們必須要這樣做。
我認為「安全」例如汽座和「健康」例如規律睡眠,是現階段父母的責任,我會溫和堅定的堅持原則。
父母常常不知道如何分辨孩子真正的「需求」和只是想要的「慾望」在哪裡。
前陣子在跟新手媽媽聊到這件事的時候,想起自己孩子剛出生的幾個月,真的很不知所措,即使看過很多書,但是真的很難分辨現在寶寶到底是「想要」我抱抱,還是「需要」我抱抱。不過隨著時間過去,慢慢可以觀察出來。
「要是寶寶受到疏忽(意即食物、撫慰和關愛的肢體接觸等基本需求未能獲得滿足),會對生命產生不信任感,我們現在把這種情感模式稱為「非安全依附」。受到極度寵溺的寶寶也會產生不信任感,這點或許令你驚訝,因為他從來都不用磨練耐心,不必學習靠著自己。所以最好的作法就是取得一種健全的平衡,其實很多教養原則都是這樣的。」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》
最近防疫在家有時候會讓弟弟玩英文閱讀app15分鐘,結果有幾次他玩到不想收吵著要繼續玩,當時想說因為是學習,所以猶疑了一下,內心默默覺得他有興趣其實再玩一下也無妨,弟弟也是精的很,看到我猶豫的眼神就開始吵更大聲,於是我跟他講好再玩5分鐘,5分鐘後當然食髓知味,又吵著5分鐘,於是我告訴他剛剛討論講好了再5分鐘就要收起來,且我也擔心他用眼過度,很堅定的直接拒絕他,他看到我很堅持,知道再說也沒什麼用,但還是哭了幾聲表達自己不開心,我也讓他發洩不能玩失落的情緒,終於結束了這場心理戰。
溫和不堅定,是寵溺;堅定不溫和,是嚴厲。
過猶不及,太嚴格、太寵溺、太忽略,長期而言對孩子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,「溫和」且「堅定」需要並行,溫和是尊重孩子,堅定是尊重自己。
鼓勵孩子探索,同時設下合理界線,教養這把尺不容易拿捏,身為母親的我,也是不斷在犯錯中學習。我相信,溫和且堅定的親子互動,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、帶給他們自信與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