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告知改成問句,很神奇的孩子就開始思考如何合作
真的很驚訝原來這個方法這麼有效,而且也沒有想像中困難,只是我需要有意識的練習。
用啟發式問句取代命令句
幫助孩子建構解決問題的思考迴路
說真的,啟發式問句是在正向教養裡我覺得很難很難的一個練習,本來想放在最後,但想想決定先分享給大家,就是因為我覺得可以從現在先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,現在就開始練習,我自己也是練了一年才開始比較自然,可以不用思考的說出來。
為什麼我會說很難?
因為我們以前很少有機會聽到別人這樣跟我們說話,不管是父母、學校老師、公司長官⋯我們很接收到的大多是指令或是責罵,所以我們對待孩子,就會用我們的「導航模式」無意識的反應出以前接受到的模式,這是非常正常的,不需要怪自己。
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是違反我們大腦慣性的思考模式,就像減肥要突然改變飲食習慣一樣,當然不容易。
可以當作是在學一個新的語言一樣,不斷的刻意練習,久而久之,就能把啟發式問句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。
例如孩子打翻牛奶,常見的反應如下:
1、直接責罵孩子不小心,然後直接去把孩子打翻的東西整理好,比較慘的會被處罰。
2、沒有責怪,請小孩自己拿抹布來擦,這已經算很厲害了。
以上常見的方法,孩子沒有自己思考的機會,只是被動的接收指令,孩子很容易養成講一步做一步,反正不用動腦別人就會告訴他該怎麼做了。
但啟發式問句是問孩子
「你覺得現在該怎麼辦好?」
孩子就會開始去思考。
他們會開始想要怎麼擦?
如果擦不乾淨,這時候可以問⋯
「要怎樣才能擦乾淨?」
#啟發式問句神奇的地方就在於,原本用命令句的時候,孩子可能會抗拒或違逆。
但將告知改成問句,就會感覺被尊重,孩子會願意思考並且合作。
記得有次我帶弟弟搭公車上動物園課,他一直在車上唱歌,我覺得有點大聲請他小聲一點,但大概只維持不到一分鐘,又開始變大聲了。大概三次過後,我正懊惱到底要怎麼跟他溝通,突然想到啟發式問句,於是我問他:
「要怎樣才能開心唱歌又不會太大聲影響別人?」
真的很神奇,
他就開始用各種方法,像是沒唱出聲音啊、靠近我耳朵小聲唱⋯最後順利的撐到下車。
將告知改成問句,很神奇他就開始思考也變得合作,我一開始真的很驚訝原來這個方法這麼有效,而且也沒有想像中困難,只是我需要有意識的練習。
試著把 #命令式句型
「吃飯前先洗手」
「把玩具收好」
「去做功課」
改為 #啟發式問句
「吃飯前,你的手該做什麼?」
「玩完玩具,玩具的家在哪裡?」
「你今天計畫是什麼?你打算什麼時候寫功課?」
哥哥一年級剛開學我對於正向教養還一知半解的時候,我都會跟哥哥說「先做該做的事才做想做的事」要他回家先寫功課。即使有了慣例表,他明明知道他該先寫功課,他還是會臭臉不開心。
但自從我開始用了「啟發式問句」後,很神奇的他就會自己選擇先完成功課,而且自己還很得意自己有能力決定,並且做到了,我們在情感上的連結也更緊密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啟發式問句一開始很容易變成操控性提問,因為習慣給指令的人,要一下子改掉真的太難了,但是記得,只要持續練習,就能覺察問題,自己會慢慢的調整改善,漸漸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