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靜了約莫3分鐘後,我突然意識到,我剛剛說的是「觀點」不是「事實」
我覺得他做事做一半是「觀點」而不是事實,事實是「客廳、廚房、洗手台沒有收」,「狡辯」也是觀點不是事實。
某天起床看著混亂的客廳、廚房洗水槽、垃圾桶,還有泡在洗手台上一個晚上的泳衣,不自覺的頭頂冒出三把火。
後來請老公幫忙換垃圾袋、換蟲的葉子,他就只把垃圾袋綁起來放外面,沒有用倒垃圾的專用垃圾袋裝,放葉子的水也沒有重換,就直接把新的葉子放在舊的水裡⋯
我看到實在忍不住開口說:
「為什麼你做事都做一半!」
想當然,面對一個腦蓋掀開的太太,他大腦的鏡像神經元也被我啟動,開啟防衛狀態,一起掀蓋。
他也沒好氣的回我:
「不是每件事都是你覺得那樣才是對的,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,我有我的習慣,不是你覺得好才是好。」
我沒說話,但心裡覺得他就是在狡辯!
#觀點不是事實
因為前一天剛好聽了 許榮哲 老師的講座,冷靜了約莫3分鐘後,我突然意識到,我剛剛說的是「觀點」不是「事實」,我覺得他做事做一半是「觀點」而不是事實,事實是「客廳、廚房、洗手台沒有收」,「狡辯」也是觀點不是事實。
#觀點是主觀的 ,通常前面可以加上「我覺得」,而事實是客觀、中立的。
像是「好難吃」是觀點,「我不喜歡這個食物」是事實。
執著於「觀點」的溝通是沒有用的,因為我覺得「很亂」是我覺得,他覺得那樣還好,他可以接受,我們的觀點本來就會不同,我沒辦法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,我只能想辦法讓他覺得「乾淨真的比較舒服」才能讓他願意保持乾淨。
#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咎責
要有效溝通,我要說的應該是「事實」,也就是「我訊息」,我真實的感受和我在意的事情。
我應該說的是:「一大早看到客廳很亂、東西沒收,我覺得很不舒服,我喜歡一早起床看到的環境是很清爽的,可以一起收一收嗎?」
客觀的陳述事實、表達需求,別人聽起來會覺得這是「你」的需求,比較不會讓聽的人感覺被針對。
#生氣其實是氣餒
平常充滿能量的時候,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,反正亂了就趕快收一收。但通常不開心、壓力大、累、生理期快來⋯時就會比較容易沒耐心,也就是裝滿愛與能量的水見底了,所以才會很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怒火攻心。
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責怪自己,需要的是接納,或是覺察到自己該找時間休息,幫自己充電,再次充滿能量的面對各種挑戰。
平時適當的休息、補充能量充電是很重要的,就像小地震一樣,適當的能量釋放是好的,不然累積到火山爆發一次釋放,那樣的代價太大,對身體、對家庭都是。
#修復
夫妻間偶爾一言不合是正常的,然而重點不是吵了什麼,是修復。感謝老公在我以前還不成熟的時候都會讓我,會在我冷靜過後主動找我講話,把不開心的問題說清楚。(很多人都覺得過了就算了,但其實這樣的溝通很重要,就因為這樣一個一個結解開,才不會累積到下次變成下一次的引爆點。)
很多事其實沒有對錯,就只是認知、觀點和過往的習慣不同而已(就像碗擺在水槽有沒有馬上洗起來/全部一起吃完再一起洗),但以前不懂的時候就會要想辦法說服他,讓他覺得我說的才是對的(但他當然不會覺得)。反而是現在慢慢成長了,很多時候都是我自己知道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,會主動跟他道歉,我相信兩個人吵架就像交通事故一樣,很少是一方負全責,通常都是雙方都有責任。
講贏了,然後呢?
是真的贏了嗎?
兩個人在一起不是要比誰比較厲害。
是互相尊重、互相陪伴。